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廉洁文化 >> 正文
廉洁文化

他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——记大连理工大学新疆民族班班主任邵春亮

作者:   来源:   日期:2011/04/07   访问量:

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园里,每天早上6点,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会准时出现在少数民族班的宿舍前,然后和一群黑头发的年轻学生一起去跑步。这样的情景不是一天两天,也不是一年两年,而是整整持续了23年!今年74岁的邵春亮教授,从51岁开始做民族班班主任,直到今天,仍然在这个岗位上辛苦并快乐着。

1986年9月,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系首次迎来了在新疆招收的38名民族预科班学生。系领导经过慎重选择,决定由邵春亮担任民族班班主任。因为“民族问题无小事”,“带民族班,就得选邵春亮这样教学和育人都过硬的人”。

当时,有着30年党龄的邵春亮已在大连理工大学工作了30年。他讲的电路原理课是学校的品牌课,他任辅导员的班级是同年入党人数最多、考研人数最多的班级。当时,邵春亮51岁,在大学里,这个岁数正是一名专业课教师搞课题、出成果的盛年之期。带上这个班,就意味着每天要与付出、责任为伴。

然而,邵春亮还是果断地接下了这个任务。也由此从一位整天埋头教学科研的教授,转型为照顾一群大孩子饮食起居的“老爹”。退休后,他没有颐养天年,而是接受学校的邀请,继续带民族班。不经意间,竟创下了全国年纪最大的班主任的纪录。

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年龄较小,自我约束能力较差,文化水平参差不齐,民族风俗、宗教信仰、生活习惯更是千差万别……“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?”邵春亮从当民族班班主任的第一天就在琢磨。

“用爱,爱是教育的出发点,爱也是教育的归宿。”这种观点支撑着邵春亮一路走来,并不断地升华为“尊重+爱护+研究”的民族班教育模式。23年来,他带过的40多个少数民族的600多名学生,全部顺利升入本科。

学生们刚来时都充满了好奇。晚上不想睡,早上起不来。邵春亮决定从培养学生正常起居习惯入手。每天早晨,他把学生一一叫起,陪着他们一起跑步。白天,他把自己手头的工作都拿到教室里做。几乎每节课,他都悄然地坐在教室最后面,对学生学习态度、学习纪律了如指掌。晚上等学生鼾声渐起,他才悄悄离开。 一次,他照顾学生睡着后,回家太晚了,住宅大门已上锁。没办法,只好翻门而入,却从铁门上重重地摔下来。学生们知道后,心疼地说:“老爹,您别再来了,我们听话。”“老爹”是学生们对邵春亮最愿意使用的称呼。

那一年,蒙古族学生白洋本考进大连理工大学民族预科班。报到第一天,刚踏进寝室,就看见一位白发老人热情地迎上来:“白洋本,你来啦!”白洋本非常惊讶: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?后来才知道,邵“老爹”在接新班前,都要反复熟悉每个学生的资料,从名字、民族、家庭、毕业中学、习惯、爱好,到照片上的长相特征。

所以,第一次见面,邵春亮就能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。

邵春亮的家备有足够的碗筷,因为学生们经常光顾。只要有学生来,邵春亮的老伴就提前用碱水把所有的炊具彻底清洗一遍,然后完全按清真标准配菜。最后是老两口微笑地看着学生们“大快朵颐”。

邵春亮的班主任工作成绩令人钦佩,其专业教学水平同样令人佩服。他教“电路原理”课,每次上课,130人的大教室都坐满了人。他的课堂上,学生全神贯注,鲜有迟到、早退或逃课现象。每堂课他都讲得激情洋溢,即使大冬天里,一堂课下来,他也总是汗流浃背。

问邵春亮教授为什么对带民族班如此“痴迷”?他说:“你去西部那片热土走一趟,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人们对发展繁荣的渴望,你就没有理由不关心爱护来自这些地方的孩子们。父母大老远地把孩子托付给我们,我怎么也得让他们放心啊。将来学生成才,就是对咱们这些老师的最大回报。”

上一条:电视专题片《打铁还需自身硬》
下一条:用生命书写平凡与崇高的等式

关闭

版权所有:山东工商学院纪委、监察专员办公室
校址: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